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Discuz! Board

资讯热线
0898-888888
查看: 18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进徐州 走近国培————2015江苏师大小语国培学习记录

[复制链接]

51

主题

69

帖子

31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02:42: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准备篇
  国庆放假前,王军校长问我愿不愿意参加国培班的学习,计划十天。我当时第一句话就问:“那我的学生怎么办?”王校长说可以找一个平行班的老师代上一下。我想不到还有这等好事,既能学习又不耽误学生的课程,就满口答应下来。
  因为十月下旬我们学校要开运动会,所以那一段时间就特别忙。我要赶在外出之前做好运动会的准备。选运动员,训练,开家长会……
  一系列工作终于有了头绪,我就把这一摊事交给了我的搭档江老师,又和二(3)班的梁老师做了课程上的交接,准备出发。
  我女儿爱腻着我,所以一直到出发的前两天我才告诉她我的行程。果然她哇哇大哭,我买了一只兔子安慰她,这才破涕为笑。
  当我坐上高铁的时候,整个人都轻松下来。虽然我无法预料接下来的十天我将学到什么,但我会且听且思且行,我想我会有收获的。
  初识篇
  徐州,古称“彭城”,华东重要门户城市,江苏省第二大城市,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因其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被称作“东方雅典”。
  下车之后,时间暂时比较充裕,我想了解一个城市最便捷的方法,大概就是坐一坐这个城市的公交车了。我决定坐十路公交到底站,然后转乘十一路附公交到达今驿之家酒店。车上人很多,但车内很安静,沿途经过的地方,可以看到汉文化的遗迹。我是个慢热型的人,但徐州却让我感到亲切。总的来说,我对徐州感觉很不错。
  
  学习篇之阅读教学
  我接触小学语文的时间不长,从头至尾也不过五年的时间,真正把小语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方向也不过三年。也许是我童心未泯,又或许是孩子们感染了我,我很享受当小学语文老师的感觉。
  这一次徐州之行带给我冲击最大的是对阅读教学的思考。十月二十日的上午,我们在徐州高级中学听了吴中豪教授的课——《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吴教授给我们分析了课程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课程性质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纠缠不清;在课程结构上,阅读与表达严重失衡;在课程内容上,随意、无序、经验化倾向明显。他把语文教学目标分成两个部分:非本体和本体。非本体教学内容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本体教学内容就是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技能;前者关注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后者关注的是语文工具性。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一节语文课解决不了的问题,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江苏师范大学的魏本亚教授同样也提到这个问题。他说语文老师应该有计划地开展学习活动,开发校本课程。这种校本课程可以是三节课,可以是五节课,也可以是九节课或微课程,我非常赞同。
  随后我们又深入到小学听课,先后去了徐州市兴东小学、民主路小学和鼓楼小学听不同学段的课程。我发现了这些课的一个共同模式,首先都是提出主问题,老师点拔后小组讨论,讨论完后汇报交流。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孩子找到课文的写法,一般都是找一个点,了解写法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创作。后来我就反复听到一个词——学讲课程,也就是说他们一般都会先找准一个语用点,再有针对性的训练。语文无非就是阅读和写作,我想只要长期地这们训练下去,孩子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肯定会更上一层楼。
  
  
  学习篇之写作教学
  语文老师一提到作文课以及批阅作文都比较痛苦,魏本亚教授结合于永正老师的课例,为我们答疑解惑。魏教授说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生活积累,写不出文章,是由于他们调动这种积累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老师要把作文教学和学生的真实生活想办法对接起来,在评改作文时,要多表扬、少批评,要提高学生自评互评的能力。
  泰州东桥小学的少华中老师认为写作应该成为生活的常态,应该用文字记录我们的生活。在小学阶段应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能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指在细节方面明确,不抽象,不笼统)、感情真实,这样就达到了课标的要求。我们也听了两节作文课,一节读写结合课,专家也有点评,他们更关注学生的表达,在文后评改上他们也把自主权给了学生。教师点拔,引导的作用似乎更大一些。
  其实邓小平同志说过:“无论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国培班的老师每个人在写作指导上都有自己的方法。二十七日的晚上,我们相聚在江苏师范大学的云龙校区相互交流,相互提高。我也浅谈了我在培养低段孩子说话写话兴趣上的一些做法。六安的朱冬梅老师还特意细细地问我是怎么做的,我特别开心。我感觉我们又回到了学生时代,为了某一个问题在一起讨论,忘了时间,也忘了自己。
  学习篇之评课
  我喜欢听课,听名师的课让我长见识,听同事的课让我常反思。但我又害怕一个环节——听完后课还要评课。十月二十五日的晚上在杭州高级中学,杭州师范大学的博导倪文锦教授给我们上了一课,让我明白其实评一节课就是看看老师“教了什么”、“怎样教的”、“教得怎么样”。
  看一位老师“教了什么”,就是看看他制定的目标是否符合教学实际,可教的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的指向。“教了什么”重在考察这位老师在教学中能否立足语言教学,引领学生准确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语言;“怎样教的”是看这位老师能否指导学生开展读写听说的言语实践活动,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带动知识教学、文学教学和思想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否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得怎么样”是对教学有效性的检验,通过考察学生在语言积累、理解、鉴赏和运用等方面的具体表现,评估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发现与鉴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等方面所起的促进作用。
  既然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那么低段我们应该更重视积累,而中高段更重视运用。
  尹老师还带领我们进行复盘式评课。就是还原一节课后,对照教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看看教学目标有没有达成,达成的效果怎么样,哪些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无关等等,这些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概念。
  我想在评课方面我受到了许多启发,不会再做评课中的低头一族了。
  学习篇之媒体技术
  我们在平常的上课中,用得最多的辅助工具可能就PPT课件了。姜堰市教研室的李念民老师给我们做了PPT的“发烧级”培训,我发现原来PPT还有如此强大的功能没有被我发现。那个下午徐州高级中学的学员们都屏住呼吸在听课,我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只要少听一个环节,那些动作路径你就记不住啦。
  姜老师还在微课制作和视频制作上给予我们指导。尽管我之前也拍摄了微课,也制作过一些简单的视频,但我听得依然认真。我发现想把某一个软件研究透彻并不难,难得是你没有耐心。我想姜老师展示给我们的东西,肯定是他花了无数个白天和夜晚摸索出来的。
  唯一的遗憾是我想对SMART白板课件的制作有更深的了解,却没能让我如愿。
  学习篇之尾声
  开班的时候尹老师就说,“全国小语看江苏,江苏小语看徐州”。当时还没怎么在意,十天的课上下来,我终于明白了这其中的原因。
  我发现徐州的小语研究有四个层次。首先是一批先导者,也就是名师在前面引领,并引起全国小语人的注意;其次,有一批高校的学者给予他们理论支持,这些理论来源于名师的课堂,最终走向普通老师的课堂;再次,这些名师下面还有自己的团队,在团队的作用下打造出新生一代的名师,这些名师更接地气;最后,还有一群工作在一线的小语工作者们紧跟步伐,实践着这些理论。这似乎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所以他们的阅读课、作文课都有自己的模式。
  这不得不令我们思考……
  文化篇
  到了一个地方就要了解这个地方的文化。开班时尹老师就说徐州的文化包括三个方面:两汉文化、苏轼文化、红色文化。我也在网上搜索了一些关于徐州的资料,知道本地比较值得一走的地方是云龙山云龙湖等,值得一看的有汉墓、汉兵马俑、项羽的“戏马台”等。利用课余时间我们去参观了汉墓,在徐州博物馆看到了汉兵马俑。闻名全国的徐州暴走团因为身体不适没有看到,很是遗憾。
  徐州菜也很有句,以咸辣为主。我们每天吃得都是自助餐,有时晚上也出去打打牙祭,尝尝徐州的小吃。徐州的锅贴很有趣,是长条形的,论两卖;汤叫辣汤其实是不辣的,或者说不是明目张胆地辣的。听说还有一种汤叫啥汤,但因为每天都要排长长的队,我们只是远远地看一眼,也没喝到,不过这样也好,让我们对徐州更加有想头。徐州的地锅菜也很名,那天晚上姜老师请我们吃了,的确很好吃。有一次,苏静老师要吃宾馆旁边的豆腐脑,我不爱吃,所以没尝,后来才知道徐州豆腐脑也是一绝。
  友谊篇
  国培班一共有32位学员,来自五个省份,原本都不相识的32位学员相处十天后,都比较熟悉了,这得益于十九日晚上尹老师的引导。当时尹老师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让别人快速地记住自己的名字,学员们的介绍五花八门,但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苏静老师是我在徐州认识的第一个朋友,因为她是广德滨河学校的,我们之前在QQ上就联系过。紧接着我就认识了我的室友——来自乌鲁木齐的赵鸿雁老师,同住了十天,我们交流了很多,包括了新疆的风俗,以及我们都关心的新疆暴徒。姜彩霞老师来自池州,之前她也联系过我,她说看到我好亲切,因为离她最近。黄厚清老师来自滁州,她很年轻,背着个双肩的书包,看上去像是一个大学生。女班长王艳老师来自河南,她的普通话里有河南话的味道,但听起来又让人很舒服。男班长李辉来自淮北,普通话说得不好,不过我们都爱听他说话,他太幽默了,我感觉他能把一场报告说成一场相声。唐维伦老师来自东浣,是我们这一组的组长,他在诗歌教学这一块很有自己的想法。安徽阜阳的教研员陈丽君老师、江西九江的教研员王艳娇老师勇敢地站在讲台前,为我们展示了《我和祖父的园子》的课例,让我们记住了她们。住在我隔壁房间的江海花老师和徐莉莉老师是在借吹风的过程中认识的。肖莉萍老师、宋亚彬老师、曾丹丹老师、杨绍玲老师是我们这一组的,在工作坊活动中我认识了她们。朱冬梅老师是安徽六安人,她和我私下里交流过,我记住了她。马宏涛老师是我室友的老乡,再加上她发言时思路清晰,让我再也忘不了。我更记住了尹老师,他幽默风趣智慧,十天的相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一次吃完饭后在大厅里休息,正好周老师也在,他问我们对课程满不满意,我们有了交流,这位内敛的老师我也记住了。李延延老师没有和我们正面交流过,但她在生活上处处为我们着想……
  告别篇
  今天是我们在徐州的最后一个晚上了,明天我们就要回家,开始上课,批阅作业……可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相聚,我们会在心里的某个角落给彼此留下一个位置。我们会把听到的这些理念性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就像周庆元教授说得那样——我们或许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我们能营造一些小气候。
  国培,我不曾想到有一天,我会离你那么近,我想距离不是问题,只要我们去想,去做,我们一定会迎来属于我们语文教育的春天。 (胡双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