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张新立,男,1956年10月出生,教育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江苏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应用心理学系系主任,基础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学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二、科研成果简介
主持科技部、教育部重大课题《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的调查研究之子课题邳州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的调查》、江苏省教育厅课题《儒家学说与心理咨询》等;荣获“第七届冰心儿童图书奖”、“全国优秀青少年读物二等奖”、“四川省优秀出版奖”、“江苏省高校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像奖项。
代表著作:《童心与爱心》、《儿童认知发展研究》、《驿动的心》等;
代表论文:《Ethnic Minority Education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Education in Weize Village, Shilin Yi Autonomy County》、《西方儿童追逐打闹游戏研究的发展和趋势》等 三、所在学位点
1.基础心理学;2.学前教育学。
一、基本情况
陈鹏,1982年4月出生,山东单县人,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剑桥大学访问学者。江苏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导师组组长。现任SSCI期刊《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同行审稿专家,《职教通讯》杂志编委,《中国教育报》特约撰稿人等校外学术职务。2015年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二、科研成果简介
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基本理论、比较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课程论研究。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我国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研究”、江苏省杰出青年教师培育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国际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研究”、江苏师范大学人文社科项目“人本主义视角的美国职业教育研究”等多个课题;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指导学生主持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多项。
近年来,在《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全球教育展望》、《中国教育学刊》、《江苏高教》等SSCI、CSSCI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科学文摘》、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全文转载20余篇;出版独立专著2部,参编3部。
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江苏省社科联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博士论文获得天津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另获得江苏师范大学先进工作者、优秀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代表著作:《澄明与借鉴:人本主义视角的美国职业教育》、《共轭与融合: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研究》。
代表论文:《Philosoph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A Historical Overview》、《培养完满的职业人——关于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构思》、《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等。 三、所在学位点
职业技术教育学
一、基本情况
孙配贞,1983年1月出生,山东泰安人,副教授,心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2011年6月博士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13年8月赴香港大学心理学系访学,并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助理教授”。目前担任《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心理发展与教育》等杂志审稿专家。
二、科研成果简介
主要从事青少年幸福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人格等方面的有关研究。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社会转型中青少年孝道观念的变迁及其衍生的孝道困境问题研究》,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青少年感恩的发生机制及干预实验研究》,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课题,江苏师大教学研究课题、江苏师大社科项目等多项课题;作为核心成员(第一或第二参与人)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哲社等多项课题。
在《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Journal of Family Issues》、《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心理学报》、《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参编教材:《积极心理学》、《中学教育心理学》、《小学儿童心理学》等。
代表论文:《Affective mediators of the influence of gratitude on life satisfaction in late adolescence》、《Core self-evaluations as mediator and moder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life satisfaction》、《初中生感戴状况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等。 三、主要研究方向
1.基础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2.教育管理(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