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艺锭,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研三学生。 我们读诗 | 必有回响 在江南忽然想起梭梭
文/张海龙(微信公众号:张海龙)
江南一棵草,能长在戈壁上么?听到这首诗,忽然想起西北荒漠上的梭梭来。甘肃省民西北部的民勤县,有一片被名之为“杭州林”的梭梭林。“绿色传递,拯救民勤”——这个行动在杭州薪火相传,已经进入第四年。西北荒漠上,已经种下了300多亩梭梭林。在沙漠边缘,杭州人倾注了万般热情,“江南草”正在变为成片生长的爱心。很多身在杭州的人,其实并不知道梭梭到底为何物,仅凭着一份信任与热忱,只靠着对自然万物的深沉爱恋,就无私奉献出自己的爱心与捐赠。
民勤这个地方,被人们称作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的一颗“钉子”。历史上,这里曾经是一片水草丰美的沙漠绿洲,有效阻止了两大沙漠的逼近与合龙。但是近十年间,民勤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生态危机。矮小坚硬的梭梭们,默默生长在沙漠边缘,风过无声,却又汇聚起绵薄之力,以弱小身躯减缓风沙进程,让沙漠慢慢安静下来,给人类家园筑起一道小小的篱笆。
梭梭种子,是世界上寿命最短的种子,它只能活几个小时。它又是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种子,只要有一点点水,在两三个小时内就会生根发芽,繁衍成片。梭梭的超强生命力,正是千百年来适应沙漠严酷环境的结果。梭梭根系发达,一般主根深达2米多,最深者可达4-5米以下的地下水层。生于荒漠,风沙吹袭,它同样感恩大地:阻抗盐碱,防风固沙,遏制沙化,改良土壤,恢复植被,保护周边沙化草原,积极维护生态平衡。在与风沙的长期博弈中,梭梭一日日变得坚强,它没有明显的年轮和树皮,形状就像被耗尽水分的干柴。
为什么杭州要在沙漠里种梭梭?西湖乃至运河自古都是杭州人改造自然的成就,这里的人们有种管理改善所居住世界的天资与能力。善于守望相助的杭州人知道,美好山水从来不是凭空得来,现世生活也并非从来如此。杭州从来都是中国最有活力的地域,每个人都是一颗努力向上生长的种子。借助风的传播,我们也传播了美的种子。
民勤所在的河西走廊地处黑河流域,历史上曾经水草丰美,为“天下饶”。汉武帝时决定开发河西,采取军屯、移民、设郡、盐铁专卖四项措施,屯垦戍边。河西走廊人口一时大增,农业产量不断提高。隋唐时代,此地天下富足,江南一带受灾,都要从河西调粮千里救济。经由播种梭梭,江南其实是在反哺西部。
所以,一首诗其实并不仅仅停留于纸面。在与江南相隔千里的西北荒漠,梭梭们也是一首诗,正在成片生长。 我们读诗 | 明日预告
王靖,驻杭某部政治部秘书科干事,他朗读的诗是田野之风的作品《我是中国军人 我骄傲》。 我们读诗 | 参与方式
电台收听:FM89杭州之声每晚21时“我们读诗”特别节目;每周日13-14时直播《我们读诗》访谈节目。车载电台收听之外,也可用手机下载“蜻蜓FM”在线收听。特美1刻《我们读诗》节目。
官方微信:请搜索并关注“我们读诗”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我们读诗
官方网站:www.arrmedia.cn
微网站:回复消息“we” 进入
个人读诗:请提供个人简介,照片两张(一横一竖),联系方式,并请以录音设备读诗一首,配以所读诗篇文字,可推荐自己喜爱的音乐,发至 poem@arrmedia.cn,也可以直接回复 “we”,选择预约读诗
读诗格式:请每位朗读者读诗前先作自我介绍——“大家好,欢迎收听杭州之声, 特美1刻 ‘我们读诗’,我是XXX,我读的诗是XX的作品《XXX》……” 我们读诗 | 消息来源
发起单位:杭州文广集团 杭州文广新局
-------------- FM89杭州之声 腾讯大浙网
协办媒体:大可墙绘(户外支持)
-------------- 人民摄影报(图片支持)
媒体支持:杭州电视台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华语之声网络电台
法律顾问:浙江浙联律师事务所 特美1刻·我们读诗 | 冠名机构
To see the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掌中握无限,霎那成永恒。
——威廉·布莱克(英)
时间无法后退,人生追求特美。TOMIC(特美刻)品牌始创于上世纪中期英国,是欧洲著名高端器皿、厨具品牌之一。拥有水具、厨具、汽车杯三大系列的国际性品牌。是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厨具水具生产销售企业。现已进驻450多家全国高档商场专柜及购物中心。 我们读诗 | 赞助机构